什么叫做波罗蜜? 圣严法师佛法主张,以度人来度自己才是最可靠的方法。 因此,基本上六度就是在度自己,可是着手的方法和着眼点都是在度他人。 六度是什么?就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。 以此六种修行的方法,来破除二种我执而断二种生死之此岸,度越至二种涅磐的彼岸。
佛法是从理论的方向来认识,以及从实践的方法来体验。分成基础的佛法和发展的佛法。
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,并没有小乘和大乘的佛法之分。而是在佛涅槃一百多年之后,才有小乘部派的佛教,又经过三、四百年,有了大乘佛教的出现。然而,大乘佛教看部派佛教,甚至于原始佛教,都认为是小乘佛教,这是很不公平的。
以大乘佛法的立场来说,修四圣谛、三十七道品是小乘;修四摄法及六波罗蜜的,才是大乘的佛法。其实,在原始圣典《阿含经》内,可以看到有四圣谛、三十七道品,同样也有六度。因此,六波罗蜜的名词并非大乘佛教专用,而是在基础的圣典里就有。
因此,虽然是有大乘及小乘的说法,可是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的法门,并没有分别,问题在于是否发了无上菩提心。如果只是准备在这一生或少数的几生之中,完成解脱道而进入涅槃,这是小乘思想。发了无上菩提心的人,即使进入涅槃,也是不来不去的;既不贪恋生死,也不厌离生死。像文殊、普贤、观音、地藏等诸大菩萨,都是没有准备成佛,而是永远做菩萨,永远度众生;这跟仅仅发愿在修行之后,得解脱,入涅槃,是不一样的。
但是,也有两种人并不想离开这个世间。一种人是认为世间太可爱、太有趣了,有男有女,吃喝玩乐什么都有,好享受、好快乐,舍不得离开,事实上,舍不得是办不到的。另一种是发了无上菩提心的人,他看到这世间上的人,不清楚什么是苦?什么是烦恼?还在彼此互相伤害,于是他要帮助所有众生,将他们从醉生梦死的烦恼之中唤醒,甚至在最后一个众生未醒之前,也不成佛。
事实上,除了六度之外,只要是无为无漏、有为无漏的佛法,都叫做波罗蜜;所谓无漏,就是无我的、无私的。而三十七道品、四圣谛,就是让我们从烦恼的娑婆世界,度脱至永无痛苦的涅槃,自然这也是波罗蜜。但是,站在大乘菩萨道的立场来看,只度自己是不够的,必须要度一切的众生,这才真正叫做波罗蜜。
除了少数人,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私的,只会考虑先度自己。有一次我讲到六波罗蜜,一位居士听到我说要发无上菩提心,就对我说:「师父!我已经是自顾不暇,连自己都帮不了,还叫我发愿心去帮助人,请您还是给我一个方法,让我先得到解脱就好了!」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吧?
依佛法的观点来看,如果只是用自利的方式来利益自己,得到的利益不仅很小,而且是不可靠的,但是用利他的方式来利益自己时,得到的利益才是最大最可靠的。
诸位都有家庭,如果你在家里是一位非常自私的人,占尽了所有的好处,那么,你与家人的关系就可想而知了。相反的,如果你能处处考虑到、照顾到家人的福利,使他们的生活快乐及幸福,此时,你在家里也一定是受到欢迎、受到照顾的。
佛法主张,以度人来度自己才是最可靠的方法。因此,基本上六度就是在度自己,可是着手的方法和着眼点都是在度他人。六度是什么?就是(1)布施(2)持戒(3)忍辱(4)精进(5)禅定(6)般若。以此六种修行的方法,来破除二种我执而断二种生死之此岸,度越至二种涅槃的彼岸。
「我」有两种。第一种是对于我们身体的执着,这个生命的我是五蕴构成的,就是一般人所讲的物质和精神,而生命就是我们起烦恼的根源,断除了我执,智慧才能出现,这叫「我空」,也叫「人无我」。第二种是不再害怕生死的现象,生与死,不论是可爱或可怕的,都要超越它,能出生死而不厌离生死,这叫「法空」,也叫「法无我」。
「生死」也有两种。第一种是分段生死,是一生一生的投胎出生,然后死亡,一段一段的生与死,这是普通的凡夫。第二种是已经到了初地以上的菩萨,菩萨有十波罗蜜,从初地至十地为止,由于他的功德每一地都在变,法身慧命不断在成长中,这叫变易生死,一直到成佛,变易生死也就结束了。
版权所有:药师经功德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