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语。谓普度众生的广大愿心。后亦泛指许下愿心。
发起誓愿之意。又作发大愿、发愿心、发志愿、发无上愿。总指发求佛果菩提之心(菩提心);别指完成净土,以救济众生之心(即誓愿)。盖菩萨所发之愿,有总愿、别愿、净土成佛愿、秽土成佛愿等,种类甚多。于净土宗,誓愿往生净土者发遣自己修善,此发愿往生之心,称为回向发愿心。唐代善导于观经疏玄义分解释六字名号(南无阿弥陀佛),称南无有发愿回向之意。亲鸾谓此乃阿弥陀佛发救度众生之愿,而为众生得救之因;或解作遵行释迦、弥陀二尊之发遣招唤,而欲生于净土之心。
又愿心大体可分为二:(一)发求菩提之愿,(二)发度化有情之愿。又四弘誓愿、十大愿皆属于发愿。此外,有关修善作福等皆须先发愿,而记其趣旨之文称为发愿文,又作愿文、誓愿文。如南朝梁代沉约之千僧会愿文、隋代智者大师之发愿文、善导之发愿文等皆是。
执着,也作执著,(梵文与巴利文:Upādāna),正确译文为取,音译为阿波陀那,印度教术语。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泛指固执或拘泥,亦指对某种事物追求不舍。这两个词语在不同的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:《新华词典》中只有执著条目,而《现代汉语词典》之中只对执着作了详细解释,执著则解释为同执着。
据词典解释,执着原为佛教用语,指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信念极强的渴望,无法释怀,为达目的不惜一切代价,不能超脱。后来指固执或拘泥,也指坚持不懈。
在词语执着中,执字取本义,是拿住、把握的意思;着字取引伸义,是着重的意思(注:着字和著字均没有本义,它们均是继承了箸的一些引伸义和假借义的讹变字):合在一起表示稳稳地拿住(某物)。
1.原为佛教语。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,不能超脱。
《百喻经梵天弟子造物因喻》:诸外道见是断常事已,便生执著,欺诳世间作法形象,所说实是非法。 唐白居易 《传法堂碑》:凡夫无明,二乘执著。
2.泛指固执或拘泥,亦指对某种事物追求不舍。
《水浒传》第二二回:我只怕雷横执着,不会周全人,倘或见了兄长,没个做圆活处。
茅盾 《关于》:对于人生的热爱,对崇高理想的执着,这也是对的。
3. 指片面而孤立地理解并固执事物的妄情和妄想。
《大般若经》卷七一:能如实一切法相而不执著故,复名摩诃萨。
《菩提心论》:凡夫执着名闻利养资生之具,务以安身。众生虚妄的执著是很多的,主要是我执和法执。简单地说:我执就是固执常一不变的主宰之我,从而产生种种我见。法执就是固执外境实有,从而产生虚妄分别的法见。后亦以执著谓固执而不知变通。
《水浒传》第22回:我只怕雷横执著,不会周全人,倘或见了兄长,没个做圆活处。
4. 今天的执著指坚定不移。
如:他执著地追求着某些重要的东西。
5. 执著的正确方向就是坚定不移,不正确方向就是傻。
补充:一般情况下,多用于褒义。(不包括特殊情况,如:褒词贬义)
佛门之中有讲发愿,更有讲执着,那发愿做一件事与执着于一件事有何区别呢?
二者之间从字面上解释,是有相通之处的。愿即是目标,当我们对于一种目标过于坚持,就成了执著,执著于目标就会产生一种力量,即是愿力。
从佛法的角度来看,利益大众的即是愿力,自私自利的即是执著,愿力能让我们发菩提心,成无上道;执著却让我们生死轮转,受苦无尽。
版权所有:药师经功德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