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法住世,已越二千五百余年。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,其间政治、社会等经历了巨大的变革,沧海桑田,遽难陈述。而佛教犹法幢高悬,慧炬长明,历久而弥新。佛陀之遗教告诉我们要“以戒为师”,而僧团也正是以此为圭臬。“以戒为师”为佛陀金口所宣,从清净圣智之所流出,而“以戒摄僧”亦为寺院组织制度建设之特色。今天,中华民族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向伟大复兴,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、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,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还鲜明地提出要“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”。时代在前进,我们佛教界亦应当仁不让。在这难得的历史机遇面前,佛教界如何更好地发挥独特优势,高举人间佛教的旗帜,以戒为师,加强自身建设,是我们所应认真思考的问题。
戒、定、慧三学是佛法的总纲,由戒生定,由定发慧,由慧护戒,三位一体,循环往复。经云:“戒为无上菩提本,长养一切诸善根”。又云:“汝等比丘!于我灭后,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。如暗遇明,贫人得宝。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,若我住世,无异此也。”可见戒实乃佛法之根本。戒法可以归并为三大类,即所谓三聚净戒:一、摄律仪戒;二、摄善法戒;三、饶益有情戒。摄律仪戒为后二类戒所依之根本。戒律的精神,一是防非止恶而远离身口意三业的过患;一是行善利他而积聚福智功德。
戒以清净为性,能远离过患。戒经云:“戒如大明灯,能除长夜暗”。漫漫人生并非坦途,需要我们探索前行,其间有很多的是非曲直要去辨别,有很多的欲望要去克服,有不少人就因为一失足而成千古恨,所以儒家讲“无欲则刚,有容乃大”。一个人的道德养成,离不开“戒”,高尚的人格道德要从持戒修行中来。戒是人生生活的准则,法至简而理至深,若常有“戒”字存心,遇事时定会气定神闲、安隐自在。昔者舍利弗出家之因缘,就是因为看见马胜比丘威仪庄严而为折服。能持戒的人,必为善人之所恭敬而乐亲近,为恶人之所远避,为龙天之所拥护,能够积聚无边的功德。
戒品的养成或要求,对每个人而言是平等的,因为它是指向自心的。《楞严经》云:“摄心为戒。”是从自心处入手,来规范自己的三业,而不是律他的。修学戒律,是用于反省自己,而不是用来找别人的缺点毛病。通常讲要以身作则,在持戒方面就是如此。若未发心受持戒法,或持戒有亏,纵然地位显赫、财富丰足、广学多闻,终不免为人所轻,乃至沉沦恶道。故戒经云:“先受戒者在前坐,后受戒者在后坐”。即以能持戒便能生长福德,亦为人之所尊重。
佛教戒法所被之机最为广大,三根普被。戒律的内容,有居士五戒、八戒,沙弥、沙弥尼十戒,比丘、比丘尼具足戒,菩萨戒等不同层次。五戒十善为人天福德之基,修持律仪戒则能出离三界,离苦得乐,证得出世间之果位;修持摄善法戒、饶益有情戒则能修集一切佛法,不仅仅“诸恶莫作”,更要“众善奉行”,而菩萨更以广修四摄、六度而成熟一切有情为戒。正如赵朴初居士在《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》的报告中谈到“人间佛教”时指出:“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,就要奉行五戒、十善以净化自己,广修四摄、六度以利益人群。”由此可见,我们提倡人间佛教,不论是“净化自己”,还是“利益人群”,都必须以戒为基础,以戒为师。
戒和同修。戒律是僧团的法律,是僧团活动的准则,是僧团和合共住的保障。正法是否住世,即看是否能够持戒,故传戒授戒为佛教的大事,一定要如法如律,传清净戒,受清净戒,持清净戒。禅宗泰斗、律学沙门虚云长老,乘愿再来、建寺安僧,鸡足山传戒,曹溪南华弘律,以戒为基,以禅为本。在住持南华寺时,每年开期传戒一次。现云居山亦每三年开期一次,继承虚老的传统。
戒学能建立无上正等菩提。所谓“佛子受佛戒,即入诸佛位”;“戒为无上菩提本,长养一切诸善根”。《摄大乘论·增上戒学》云:“由建立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故”。大菩提为菩萨之所修证的果位,菩萨须经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,积聚无边的福德智慧资粮方克成功。
持戒能自救,能救人,能救世,能救佛教。人不能持戒,必致放纵堕落,沉沦恶道,古人就有靡靡之音乱国亡身的告诫。佛陀早有预言,末法的时候,即有魔子外道,混迹僧团,身披戒衣,而所行则为毁戒非法、破和合僧。古人谓“百足之虫,死而不僵”,若从外部杀来,虽有一时的挫折,亦必如那“离离原上草”,“春风吹又生”。自身内部蕴有强盛的生命力,必能冲破重重束缚,而后茁壮成长。综观历史,若戒网高张,则僧团和合,而佛教大兴。
戒学最贴近生活,便于修持。经云:“若有犯有漏法者,然后世尊为诸比丘结戒,断彼有漏法故。”诸法从缘起,佛陀制戒皆是源于生活实际,每一条戒的制定皆有其制戒的缘起,实是佛陀方便智慧的流露。佛教的戒律是最活泼、最善巧的,亦最具操作性。有人认为戒是死板的教条,若拘泥于此,必触处成碍。其实不然,持戒不但不是约束,反而是解脱。佛教的戒律有开、遮、持、犯的分别,制戒是为了持戒,若不便于修持,学戒就没有意义。譬如“持”就分为“止持”与“作持”二门。止持门是指对于身口等的过非,制止而不作即为守持戒法;作持门是指对于社会人群乃至一切有情有益之事,能积极去作才算守持戒法。还有“随方、随时毗尼”的制戒原则。唐代百丈怀海禅师制定丛林清规,不违于佛陀制戒本怀而轨范丛林寺院至今。道宣律师弘扬南山律,使得律宗独立出来而为八大宗派之一。《毗尼日用》更是把持戒落实到了每一个生活细节。弘一律师重兴南山律宗,认为要抵制时代道德的腐败、罪恶孳生的潮流的冲击,一定要严净毗尼,以戒为师。
今天我们特别拈出“以戒为师”,并非是权宜之计、治标之举,而是基于戒法是佛法的根本,亦是顺应时代的要求。如今正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候,亦即中华佛教伟大复兴之际,既为佛子,当行佛事。让我们躬行实践佛陀“以戒为师”的遗教,为佛法的兴盛、社会的和谐、世界的和平做出我们的贡献。(信息来源:摘自《法音》2007年第02期)
编辑:明蓝
版权所有:药师经功德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