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产生于印度,到纪元第一世纪,即汉明帝永平十年《公元六十七年》开始陆续传至中国,到现在已将二千年的历史。
佛教的文化,在中华人民的园地播种生根后,勿论从佛教文化本身的内涵,或艺术与文学的深度,尤其是化导人心向善方面的慈悲、五戒十善,与儒家的仁爱五常等,不约而同的相通,很快便和中华人民固有文化相融汇。
佛教传入的初期,是注重佛经的翻译,逐渐深入民间。当西晋末永兴元年《公元三0四年》起至宋之元嘉十六年《公元四三九年》在这段一百三十五年的期间内,中国北方有五胡十六国乱华。其中后赵的石勒与石虎二人,专以杀戮为威。人民的生命财产朝不保夕。刚好这时有位从西域来的佛 j师名叫佛图澄,怜悯人民的涂炭,毅然杖锡军门,以神异感化暴力的石勒与石虎、救当时洛阳的人民免遭杀戮。由是大弘法化、普及人间。佛教慈悲救世的精神,与中华人民以德服人的文化思想,融成一片,成为人民风俗习惯的主流。且在中华文化史上,尤其是隋唐时代,放过光芒四射 熔妤。
人生的看法
同是一个宇宙人生,一样的山河流水,但从古至今,勿论哲学家、科学家,以及宗教家,对于宇宙人生,便各有各不同的看法。佛教亦不能例外。
但人生到底是什么?穿衣吃饭、名场利欲,浮云飘忽的人生,犹如“抓迷藏”。衡冲、直撞、有时碰到、有时遇着,都以为是真的,把蒙障解开,原来多不是真的。数十年的春花黄叶,人生到最后的一杯黄土,犹如梦里风尘,所谓:“人生似梦”。
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上,从人生最主要的环节,说是人类本身的:生命、生活与生死,佛教对于人之生与死,有很深入的启示,不但要探求生命的来源,还要深究死后有无去向,最后的目标还要:“了脱生死”。所以把人生之生死看作是“人生大事”。这是佛教对人生不同的看法。
恩怨情仇
从孩子适意的笑一笑,不适意时的哭一哭,只是把这笑一笑、哭一哭的情绪,带进人生的园地,便告诉人们,人生是求乐怕苦的。求乐而又怕苦,不独只是人类,是整个有情界的共同点。
人们为求欲乐之满足,往往把忧悲苦恼的生死这个问题置诸一边,事实上也怕谈老死。因为死是一个无法控制的“茫然”!孔子也说:“未知生、焉知死”,既是一个不知数,索性来个不闻不问。
大家都晓得,人生的重点是在生命、佛教有谓:“人身难得”。寒则谋衣,饥则谋食,医药卫生等的设备,无一步是为生命的延续而安排的。但是人们一跨进不良嗜欲的门坎,往往把自己的生命也忘掉了。
由是生存的前提只有一个生活,忙来忙去都说为了一个生活。但走进万花筒的社会,并不是只有一己要生存,人人也都需要生存,为求一己的生存,同时也尊重他人的生存,所以在谋生的门径,不要损人利己。佛教有说:以正确的思想,谋正当的生活。孔子也说:“己所不欲、勿施于人”。老子则说:“不尚贤《好名》使民不争,不贵难得之货《好利》使民不为盗”。这些圣人对于做人谋生的态度,都有说过做人应具的准则。但人类毕竟是贪婪无厌的一环,没有一个人会感到满足的。就算是登了九五之尊,也是心怀不足的。
汉时的刘邦,在陕西的咸阳,《秦代古都》看到秦始皇出游的仪仗,不自禁的说道:“嗟呼!大丈夫当如此也”,《史记》照刘邦的看法,秦始皇应该是满足的。可是秦始皇却要一世一生的传到千万世。且别人可以死得,他自己可不要死,要人们为他找仙草,使他永远长命富贵。轮到刘邦也真的做了皇帝了,应该是个满足的人。可是刘邦为了自己帝位更安全,把帮他打天下的功臣如韩信等一个又一个杀掉。从旧时的皇帝,到今天各阶层熙来攘去的劳人,没有一个自会感到满足的人。
所以人生社会,人我恩怨,名利倾轧,顺利得到的固然面带春风,失去的则又热恼如焚。由于得与失,便造成人间“恩怨情仇”、业海波澜。
因缘业果
佛陀当时在菩提树下成大觉后,便冲破时空,揭开宇宙人生之谜。“自知宿命,无数劫已来、展转受身、不可计数,皆悉知之,观天上人中地狱畜生,鬼神五道,先世父母兄弟妻子,一世十世百千亿万无数劫事,至于知大地一劫崩坏空荒之时......见诸众生、种类无量、死此生彼,随行善恶受苦乐报......”。《节录释迦降生成佛缘谱出因果经》
佛法把宇宙人生看作是迁变无常的世间,分为器世间与有情世间两大系统,器世间,是指山河大地,有情世间是指人类及一切动物。
但迁变无常的宇宙人生,无一不是从“因缘”而生的。“因”,是指主因或因素,乃一切事物所以能生起的功能,“缘”乃助缘,即其功能成为现实,所以缘成的条件。万有中从最小的一粒微尘,到最大的星球与地球等,无不从其能生的因素─缘起,配合著各种的条件─助缘,方能缘成某种的现象。故云:“因缘所生法”。譬如一粒 的种子是“因”,配合人工、土壤、水份、气温、肥料等谓之“助缘”,才会生出 芽,而至开花结实,但万无既从因缘生,亦从因缘灭。所谓:“缘聚则生、缘散则灭”。器世间有:“成住坏空”,有情世间有:“生老病死”。时间虽有久暂 但终是无常的迁变。
人生一期的生命,犹如轻尘栖弱草,“生死在呼吸间”。假使人生只是这一生,走完就算,那倒容易交代,好坏衡竖都只这一生;如果走完一段“分段生死”还有无数的死此生彼,一段又一段的下去,应珍惜人身难得,勿错因果,透过平时生活的惜福自爱,尊重人我的生存,转暴力成慈悲,转贪嗔成互爱,促进人间成为安乐的净土。(信息来源:《南洋佛教》)
编辑:明蓝
版权所有:药师经功德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