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本报记者 郭学军
一小时只能升高两厘米,靠肉眼很难看出来
1日上午,记者在现场看到,面阔3间、进深3间的福慧禅林大殿四周挖了一圈壕沟,它的房基已经完全暴露出来,在房基下面是用混凝土做成的整体托架,在托架下面分布着一圈千斤顶,工人正在操作千斤顶进行顶升。
“顶升过程很慢,用肉眼很难看出来。”在现场查看情况的济南市建设监理有限公司的黄阿芳工程师介绍说,他们是在10月31日上午10点57分开始试顶的。当时,在房基周围设了20个千斤顶,在屋内底部托架下设了2个,结果试顶很成功。
“于是,今天上午7点,我们便开始正式顶升。”黄阿芳工程师告诉记者,这次顶升施工,他们还是在房基周围设了20个千斤顶。其中,顶升力60吨的有17个,顶升力100吨的有3个。又在屋内底部设了4个顶升力60吨的千斤顶。
“另外,为了保证顶升施工准确到位,我们还在四个墙角设了4个控制点,对角设了两个经纬仪,以便随时掌握顶升过程中的水平度和垂直度。”黄阿芳工程师说,按照施工计划,福慧禅林大殿要抬升60厘米,估计要施工两天才能顶升到位。
“从上午7点到现在差不多已经过了3个小时,房屋已经顶升了6厘米,平均每小时顶升2厘米。”黄阿芳工程师说,加上房屋和混凝土托架,整体顶升重量大约400吨。他们共安排了15名工人轮换着操作千斤顶。需要顶升时,工人喊号子同时开始顶升,干累了就歇一会儿,测量人员则趁机测量和观察顶升的效果。据黄阿芳工程师介绍,不包括古建筑物的维修,光是福慧禅林大殿加固顶升工程就要花费200多万元。
房基下面发现明清时期木桩,就像新的一样
在福慧禅林大殿房基下面,由于顶升了一些高度,露出了原来支撑在房基下面的木桩。这些木桩表面齐平,仍显得像新木材一样。
“这些木桩应该是在现存福慧禅林大殿建设时打进地下的,它们对房屋起到支撑作用,应该是明清时期的木桩。”负责顶升设计施工的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的孙春达经理介绍说,福慧禅林相传始建于唐代,为佛教寺院,在明清两代多次重修。这说明,在当时没有钢筋混凝土的年代,古人是用木桩夯入地下支撑房基。另一方面也说明,那时这里的地势就低洼积水,地基不太牢。
“这次顶升施工,我们是严格按照济南市文物部门的指导方案进行的,对大殿内部及上部结构都提前进行了加固保护,尽可能使整个古建筑保持原样。”孙春达经理告诉记者,现在这里的水位仍很浅,1.5米深的地下就有积水。为了便于施工和防止顶升过程中出现坍塌,他们在房屋四周打了一周的围墙,先抽干积水再施工,并且对大殿的立柱、腐朽的梁架和墙壁都进行了加固。
“福慧禅林大殿为明清时期古建筑。此次施工是济南市也是我省第一次对古代建筑进行整体顶升,可以说开创了一个先例。”到场查看情况的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宾说,之前,进行过建筑平移和顶升,但要么是现代建筑,要么是近代建筑,古建筑还没有过。他说,和近现代建筑不同,古建筑一般都是木架构,由木架构支撑起整个建筑,墙壁只起围挡作用,故有“墙倒屋不塌”的说法。他说,这次,福慧禅林大殿成功顶升后,将为济南下一步的古建筑保护提供了一个范例和途径。
■相关链接
近年来济南部分历史建筑“动”态表
●经一路老电报局大楼北移13米
2004年7月1日,位于经一路纬三路西北角的老电报局大楼开始编号拆除。2005年10月28日起实施复建。复建时,该建筑通过压缩南北长度进行“瘦身”,然后北移13米,再将东西走向的楼体补建上,时称“瘦身复建”。
●纬六路老洋楼平移15.4米
2005年9月28日-29日,位于纬六路27号的近代欧式老洋楼以1米/小时的速度向西平移15.4米,成为济南市第一座通过平移进行保存的历史建筑。
●经二路宏济堂西号抬升0.4米
2008年5月6日,位于济南经二路375号的宏济堂西号主、附楼平移工程正式启动。这座建筑先向北平移11.6米、旋转3.8度后,北楼再向东平移15.4米,南楼向东平移16.25米,平移到新位置后,将楼体整体抬升0.4米。2009年10月中旬,平移后的宏济堂西号重新恢复营业。
●经八纬一片区民国老别墅平移30公里
2009年3月1日晚,原纬一路357号民国老别墅被装上巨型平板大拖车,缓缓地向30公里外的山东建筑大学新校区驶去,13个小时后抵达目的地。2009年9月,落户山建大的民国老别墅被辟建为平移技术展览馆。
●凤凰公馆异地重建
2010年1月22日,位于普利街片区的凤凰公馆正式开始编号拆除,其建筑构件被运至山东建筑大学校内实施异地重建。同年5月,复建工程封顶。
(雍坚 郭学军 整理)
■延伸阅读
据《济南市志》记载,20世纪50年代,济南市区内有净居寺、正觉寺、华林寺、准提庵、白衣庵、福慧禅林等佛教建筑20余座。1958年,将千佛山兴国禅寺作为佛事活动的重点场所,其他寺庙交房管局管理。市区20多处寺庙的僧人合并,和尚集中于千佛山兴国禅寺,尼姑集中于白衣庵。此后,市区内诸佛教建筑逐渐被改造、拆除。至今,济南老城区完整的佛教大殿仅剩福慧禅林大殿。
除了老城区之外,济南市到底还有多少座佛教古建筑?据介绍,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统计数字,粗略统计,现存佛教古建筑有三四十座,加上历史遗存,共有七八十座。本报撷取几座以飨读者。
1500年前,古印度和尚在济建了座衔草寺
衔草寺地处济南长清区崮山办事处关王庄村南。该寺不仅是济南地区较早开创的佛教寺院道场之一,也是济南地区唯一一处由古印度僧人创立的佛教道场。
据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王晶考证,该寺是由一个名叫“求那跋摩”的古印度和尚在公元433年前后建造的,距今已经有1500多年。
据文献记载,元嘉十年(433年)前后,求那跋摩来到泰山山脉的“人头山”,建造了衔草寺。元嘉十四年(437年),求那跋摩圆寂,终年六十五岁。
据考证,衔草寺现存的一座平面方形石塔是具有隋唐风格的元代建筑。石塔上沿转角处有龙首,造型粗糙且苍劲。西面有石拱门,门楣上雕有一游龙戏珠浮雕,很是古朴。与正式将佛教传入山东地区的佛教领袖朗公法师创建朗公寺相比,衔草寺只晚了80年左右。衔草寺所在的山叫做“人头山”,是泰山山脉向西北延伸的余脉。这里群山环抱,苍松翠柏,山势奇异,颇有佛教深藏大山丛林的神秘感。
(记者 郭学军)
兴福寺,罕见的高规格小型庙宇
兴福寺,位于济南槐荫区段店镇小饮马村西首济南市卫生学校西校区内,1979年就被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据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王晶介绍,该寺院整体布局坐北朝南,由东、西配房及前、后两殿组成。前殿建在高约0.95米的台基之上,前面有月台并有七级台阶,拾级而上是该寺院的主体建筑。后殿建在高约0.8米的台基之上,面阔三间,进深三间,单檐庑殿顶。
王晶介绍说,在大殿檐下还建有斗栱,表明该大殿的规格非同一般。因为,在古代庙宇中,斗栱的使用本身就是一个档次,再加上斗栱的用材较大,这种结构规制,这在济南地区小型庙宇中十分罕见。而位于前殿两侧的东西配房,规模和结构相同,在室内有“大清乾隆十九年岁次甲戌仲春重修”的题记,表明现存实物为清代建筑。另外,兴福寺大殿的彩绘,不论色彩搭配还是画技水平,在济南市明清古建筑彩绘中也算得上一流。
(记者 郭学军)
兴国寺,供有济南最大的室内石佛像
兴国寺,位于经十东路南侧济南章丘市曹范镇叶亭山村,是章丘现存寺院中年代最久、规模最大、文物级别最高的古寺院,也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大殿内正堂有一尊高约5米的石佛像,神态端庄慈祥。四周有四根高约7米的大石柱,直径约有60厘米,气势宏大。据了解,在规模上,这座鲜为人知的石佛像是济南范围内最大的室内石佛像。
在大殿的周围,现在还有东西旁门、天王殿、影壁、关王殿、灶王殿等建筑。另外,在关王殿前墙上镶嵌的清顺治六年石碑记载:“此寺建于元……”字样。正门天王殿南券门上有石匾额一块,上书“兴国寺”三字。左侧刻有“天启七年(1627年)重修天王殿”字样。
据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王晶介绍,在隋唐时,章丘境内曾置亭山县,县城就在现在的叶亭山村。根据他的考察,兴国寺大殿内的石佛为唐代风格,很可能是唐代晚期作品,柱础也是唐代晚期的。
(记者 郭学军)
云台寺,山坳古寺内藏明代佛像
芦芽岭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港沟镇东南。在芦芽岭南云台山的山坳中,有一座鲜为人知的古寺——云台寺。云台寺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寺院中最重要的古迹是一组至今基本保存完好的摩崖造像。因偏居一隅,关于云台寺的来历、摩崖造像的建造者以及寺内其他古迹的渊源,世人众说不一。
云台寺内,明崇祯年间修建的石砌宝殿尚且存在。宝殿高约七米,为穹顶结构的无梁殿,殿内有三尊石窟造像,在最下层的三尊佛像两侧,后人又补刻两尊比丘,共计17尊,皆栩栩如生。在济南各县市区范围内,这是现存最为完整的一组明代摩崖造像。 (记者 雍坚)
(A12-A13版图片除署名外,均由记者 郭学军 摄)
版权所有:药师经功德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