谭敬昭《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》阅读答案解析及全诗赏析
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(其一)
谭敬昭
江上青山山外江,远帆片片点归艭。
横空老鹤南飞去,带得钟声到海幢。
注:①艭, 小船。②海幢,即海幢寺。
⑴ 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“晚望”?请分别从“晚”、“望”两个方面回答。(3分)
⑵ 简析诗中“带”字的妙处。(3分)
【解析】(1)本题是考查考生对意象的把握。意象包含“意”和“象”两个方面,也就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象,而且要能够把两者自然地融合起来。解答这一小题,一定要紧扣诗歌内容。“归艭”“钟声”这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“晚”。“江”“青山”“远帆”“老鹤”等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“望”。理由是,江上捕鱼的船只纷纷回来,自然是到了晚上;在古诗词里面,经常会看到写寺庙里的晚钟的句子,如“姑苏城外寒山寺,夜半钟声到客船”;诗人与友人在粤秀峰上,看江上的青山,就应该是眺望,而“山外”的“江”,距离应当更远,自然更是远望;“远帆”本身就已经有了一个“远”字,写的当然是“望”;“横空老鹤南飞去”,“横空”二字,写出一种阔大的境界,其本身固属远望所见,“南飞去”中的一个“去”字,说明老鹤已经飞走了,看飞走了的老鹤,自然也是“望”。
(2)是考查炼字。这一题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思考:一是具有拟人的艺术效果。带东西,往往是人的行为。可见,作者把老鹤人性化了。二是具有化虚为实的效果。“钟声”怎么传播到远方的?诗人想到了“带”字。用这个“带”字,声音就像书本、信函等实在的、有形的东西一样可以被携带了。这样就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写出形来了,多么形象、生动,富有动感!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,答案不要求一律,但必须自圆其说,言之成理。
阅读答案:
1.体现“晚”的意象有:归艭 、钟声 ;体现“望”的意象有:江、青山、远帆、空、老鹤。
2.(2)“带”采用了拟人手法,赋予“老鹤”以人的动作,不说钟声远播,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,使画面具有动感。
赏析
江上青山,即诗人驻足的粤秀峰;山外江,指南国第一大川珠江。粤秀峰距离从它南边流过的珠江不过数里之遥,山与江虽非近在咫尺,却都处在目力所及的范围之中。这样一个距离,恰好构成一个有效的审美跨度。在这个跨度之内,青翠苍郁的越秀山,矗立在珠江之上;烟波浩渺的珠江,横流在越秀山之外,山水相得,如诗如画,极富情趣。
“远帆”句进一步写在山上向江面眺望所见:远处江面上点缀着扬帆归航的渔船。这幅远景的描摹,视角宽大,视野开阔,不仅写出题目中“望”字的内容,而且还暗示出“晚”的含义,并反衬出粤秀峰的高大。
仅就山和江本身写,只写出了“晚望”的静态(归艭太远,动静不分明),表达不出羊城暮景空灵生动的神韵。为了求得空灵的效果和流动的韵致,诗人选取蓦然呈现在眼前的一个画面:“横空老鹤南飞去”。这个场景有时态,有动感,与上两句所写景物动静不同,相映成趣,且能牵引诗情。古时广州多鹤,咏羊城风物者多以鹤入诗。如明代黎民表《坡山》诗:“紫气双龙直,青天一鹤横。”谭敬昭笔下“老鹤”信非虚构,而正是触发诗人灵感、赋予全诗活力的一个契机。
灵感既发,诗人吟出最耐人玩赏的一句:“带得钟声到海幢”。海幢,海幢寺,广州有名的古寺,在珠江南岸,与北岸的越秀山迢迢相对,即今海幢公园。老鹤自北向南腾起飞去,方向恰好是海幢寺,诗人相信它能把山上钟声带往海幢寺去。事实上,粤秀峰上的向晚钟声,并不能以老鹤为载体。说“带得”,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。它把看不见的音波当作看得见的动作写,把想像中的意念当作事实上的存在写,造成一种出人意外、耐人寻味的效果。
这四句诗用墨不多,但四句之中,起承转合,条理俨然。
第一句起得别致,第二句承得巧妙,第三句转得突兀,第四句合得隽永,传神地写出了粤秀峰晚望的清新隽逸的特色。